Search

【疫情觀察】分享最近幾個病人的故事
 
男子一月初意外拉傷十字韌帶,本來已經恢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疫情觀察】分享最近幾個病人的故事
 
男子一月初意外拉傷十字韌帶,本來已經恢復得差不多,疫情期間蹲在家裡反而症狀變厲害,膝蓋內側總是隱隱作痛。
  
能跑半馬的阿姨因疫情訓練量減少,最近反而覺得左邊膝蓋卡卡痛痛的。
  
數個月前硬舉拉傷腰的太太,健身房關閉後反而覺得腰好緊好痠,無法坐超過30分鐘。
  
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:本來有舊傷,在運動量減少後疼痛反而加重,為什麼會這樣呢?我的看法:
   
1. #活動護關節:過去的醫學觀念,認為身體像機械一樣有使用次數的限制。常常跑步、負重都會磨損關節,造成退化。但如果各位有印象,史考特在過去的影片中不斷強調,人體是活的組織,不會越動越磨損。相反地,研究一致指出適當的運動對關節有保護作用。當然關節還是有使用極限的,但99%的民眾都不用擔心運動過度傷關節,您們比較需要擔心運動不足。
 
▸ [復健科醫師告訴你:背痛可以運動嗎?] https://youtu.be/LJLmkagmHAM
    
2. #不動很糟糕:待在家裡久坐的時間變多了,史考特曾介紹過,久坐會造成肩頸肌肉生成「激痛點」而痠痛緊繃。即使調整桌椅符合人體工學原則,對痠痛也僅能「減災」而無法「清零」。人類真的是天生勞碌命,只要停下來不動,各種病痛馬上就會上身。
 
▸ [上班族為什麼會肩頸痠痛?] https://youtu.be/hfWaxDmR8JU
     
3. #情緒與疼痛:幾乎所有的病患都表示疫情讓他們的主觀壓力感受升高:收入歸零、社交減少、生活習慣改變、害怕染疫、24小時照顧小孩...都是常見原因。而疼痛科學研究指出,疼痛感受是生物、心理、社會因子交互作用下的產物。傷害程度不變,但增加心理與社會壓力,就能讓患者的疼痛加劇。
   
講了這些,那有什麼解決辦法呢?
    
❶. 發揮創意運動:雖然我本來就是在家運動的人,但宅在家還是讓我整天步數大幅減少。為了刻意增加活動,我將重訓用的地墊疊一疊,開始在家做有氧登階。我還發明了一些徒手循環訓練,例如30分鐘的引體向上、伏地挺身、徒手弓箭步,兼顧肌力與有氧。
   
❷. 常常動:我們最近影片才提到,久坐本身就是一種傷害,而且無法完全以運動抵銷。因此每一小時起來做10秒鐘的全身性活動(如波比跳),不僅能克服久坐的負面影響,也能鬆解緊繃的肌肉。
   
❸. 練習正念:正念不是正向思考,而是全神灌注地觀察「當下」。常見的技巧例如閉上眼睛靜坐,觀察自己的呼吸、或是仔細聆聽環境中的聲音、注意任何腦中跳出的思緒。我僅是正念的初學者,但有許多研究顯示正念有相當好的減壓效果。我自己使用的冥想app叫做”Waking up” ,如各位有推薦的中文正念資源,也歡迎在留言處交流。
  
-
↓ 用科學破除迷思|線上課程 58 折優惠倒數中 ↓
http://go.sat.cool/3gm3bh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史考特醫師的飲食運動筆記 讓讀者在短時間內獲得以實證科學為基礎的健康/減重/運動新知 合作事宜請來信:[email protected]
View all posts